易筋(易筋经修炼的八大要旨 )

易筋(易筋经修炼的八大要旨 )易筋(易筋经修炼的八大要旨 )


易筋经是中华武术气功的上乘功夫,当今世传约有100多个版本,其中以少林寺秘传的《易筋洗髓经》、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《易筋经十二势》和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《健身气功易筋经》影响最广。此3个版本虽然动作有所区别、修炼难度不一,但都以12势为基本动作,即由韦驮献杵(3势)、摘星换斗、三盘落地、出爪亮翅、倒拽九牛尾、九鬼拔马刀、青龙探爪、卧虎扑食、打躬势、工尾势12势组成。为了让该功弘扬光大,造福大众,本人将祖传的修炼易筋经八大要旨公开,以飨有缘之同道。

易筋(易筋经修炼的八大要旨 )


一、“气”是练好易筋经的核心要素

“内练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。”易筋经将练功分为三个层次,即练筋、练膜和练气。练筋必须练膜,练膜必须练气。

修炼内气,是练好易筋经的关键环节,是其核心要素。正如《易筋经》原文指出:“夫人之一身,内而五脏六腑,外而四肢百骸;内而精气与神,外而筋骨与肉,共成其一身也。如脏腑之外,筋骨主之;筋骨之外,肌肉主之,肌肉之内,血脉主之;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,此又主之于气也。是故修炼之功,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。即如天之生物,亦各随阴阳之所至,而百物生焉,况于人生乎,又况于修炼乎。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,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。”文中又云:“务培其元气,守其中气,保其正气。护其肾气,养其肝气,调其肺气,理其脾气,升其清气,降其浊气,闭其邪恶不正之气。勿伤于气,勿逆于气,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。使气清而平,平而和,和而畅达,能行于筋,串于膜,以至通身灵动,无处不行,无处不到。气至则膜起,气行则膜张。能起能张,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。如练筋不练膜,而膜无所主;练膜不练筋,而膜无所依;练筋、练膜而不练气,而筋膜泥而不起;练气而不练筋膜,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。气不能流串,则筋不能坚固,此所谓参互其用,错综其道也。”“此篇言易筋以练膜为先,练膜以练气为主。”

少林《洗髓经·无始钟气篇第一》也指出:“宇宙有至理,难以耳目契。凡可参悟者,即属于元气。气无理不运,理无气莫著。交并为一致,分之莫可离。流行无间滞,万物依为命。……并行不相害,理与气即是。……理以气为用,气以理为体。即体以显用,就用以求体。……百尺竿头步,原始更无始。悟得其中意,方可言洗髓。”《少林拳术秘诀·气功阐微》亦云:“养气而后气不动,气不动而后神清,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,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。”

如何在练习易筋经中把内气练出练好呢?

关键是要做到调心、调身、调息高度协调配合,充分实现“三调合一”,即在易筋经12势的调身中努力做到意领息随,即以意念引导之,呼吸配合之,努力发挥丹田的核心作用。这同时也是一长期的过程,需要经过百日筑基、练精化气、练气化神、练神还虚、练虚还道等阶段。

易筋(易筋经修炼的八大要旨 )


二、明确阴阳平衡的修炼目标

修炼易筋经的根本目标,就是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,激发人体潜能。

其一,易筋经确定的阴阳平衡的修炼目标根源于群经之首《周易》理论。

《周易·系辞》曰:“一阴一阳谓之道。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”“道”是一种传统的关于世界本原和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。《道化第四十二》也云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中气以为和。”

修炼易筋经的过程就是通过调心、调身、调息的方式进行人体与外部世界的信息和能量的和谐有效交流,达到平衡身体内部阴阳,并实现个人和外部世界阴阳平衡的过程。

正如《易筋经总论》:“其所言易筋者,易之为言大矣哉。易者,乃阴阳之道也。易即变化之易也。易之变化,虽存乎阴阳,而阴阳之变化,实存乎人。弄壶中之日月,搏掌上之阴阳。”世界上任何事物,包括人体本身,都是由阴和阳两方面组成的对立统一的整体。阴阳平衡,在体则气血两旺,身体健康,在用则周身稳固激发人体潜能,不惧他人击打推撞。如果偏阴偏阳,在体则气血不和,身患疾病,在用则力量受阻顶瘪丢抗,受制于人。

从事物属性来看,天为阳地为阴,故上为阳下为阴;水为阴火为阳,故血为阴气为阳;肾水为阴心火为阳;柔为阴刚为阳。从事物运动来看,动为阳静为阴,开为阳合为阴,虚为阳实为阴。所以修炼易筋经,必须阴阳相合,上下相随,气血调和,心肾相交,这才是正道。

其二,易筋经本质上就是修炼人体之阴阳整体平衡。

比如:韦驮献杵第一势是修炼手阳明大肠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韦驮献杵第二势是修炼手太阳小肠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韦驮献杵第三势是修炼手厥阴心包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摘星换斗是修炼手少阴心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三盘落地是修炼足少阴肾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出爪亮翅是修炼手少阳三焦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倒拽九牛尾是修炼足太阴脾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九鬼拔马刀是修炼手太阴肺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青龙探爪是修炼足少阳胆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卧虎扑食是修炼足阳明胃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打躬势是修炼手足太阳膀胱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,工尾势是修炼足厥阴经筋(经脉)之阴阳平衡。

修炼易筋经,就是让十二经筋(经脉)阴阳匹配,左右对称,高下相召,屈伸相应,并做到阴阳各半,刚柔各半,虚实各半,不可过阴过阳、过实过虚、过刚过柔,还要力求达到阴阳互为其根,转阴成阳,由静生动,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,虚中有实,实中有虚,柔中有刚,刚中有柔,即是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也。

因此,修行者只有做到以阴阳互济、阴阳平衡的境界为修炼目标,并用来指导日常修炼,才是真正地理解了中华民族上乘武功易筋经的要义。

易筋(易筋经修炼的八大要旨 )


三、注重调身是练好易筋经的重要基础

调身是练习易筋经的重要术语,是出功夫的重要基础。

什么是调身呢?调身其实是人运用意念调节掌形、步形、身形、掌法、步法、身法等基本动作使之符合易筋经的规范,即调准易筋经的基本动作,从而逐渐达到练功要求和目的的一种手段。

其一,“准确规范”是易筋经调身的第一原则。

易筋经以12势为基本动作,必须做到准确规范。俗话说:学拳容易改拳难,易筋经初学时就一定要把动作尽量做到规范、准确、舒展,只有这样才能使导引道路毫无流滞,从而为以后的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。比如,《易筋经》中云:“起功时要起脚挂趾,离地升空。”就是脚跟离地、踮起脚尖、脚趾抓地之意,只有做到准确规范,才能有利于气道顺畅,这对于通后三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。经络遍布全身,是人体气、血、津液运动的通道,有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,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、孔窍以及皮毛、筋肉、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起来,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,并有阴阳之分,各有所系和循行位置。经络具有通行气血、营卫全身,温养脏腑组织器官,濡利筋骨关节,调节阴阳平衡,抗御外邪和保卫机体的作用。

其二,“遵守经脉运行规律”是易筋经调身的第二原则。

人体按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划分为十二经筋。十二经脉循行于十二经筋之中,对十二经筋起着营养和主导作用,也起着保护和调节作用。《易筋经》云:“且云易筋者,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,有筋弛者、筋挛者、筋靡者、筋弱者、筋缩者、筋壮者、筋舒者、筋劲者、筋和者,种种不一。”“筋弛则病,筋挛则瘦,筋靡则痿,筋弱则懈,筋缩则亡,筋壮则强,筋舒则长,筋劲则刚,筋和则康。”

《易筋经》所言之筋,指的就是十二经筋。易筋经12势本质就是遵守经脉运行规律,通过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去修炼十二经脉阴阳平衡。其玄妙之处在于通过特定的姿势,也就是通过正确的调身,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,从而刺激所对应的整条经脉,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,以加强经脉的通导性,使气血通畅,实现人体阴阳平衡,进而激发潜能增强内功。

练习易筋经时,只有每个动作都达到了准确规范,符合经脉循行规律,才能起到伸筋拨骨,舒缩肌肤、血管、神经,滋润骨膜、灵活关节的强身壮体作用。

其三,“刚柔相济,虚实相兼”是易筋经调身的第三个重要原则。

易筋经12势的动作有刚有柔,且刚与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,有张有弛,有沉有轻。这一点要格外注意。比如,在倒拽九牛尾势中,双臂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,为实;随后身体以腰转动带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,为虚。又如在出爪亮翅势中,双掌立于胸前呈扩胸展肩时,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为刚,是实;当松肩伸臂时,两臂肌肉等张收缩,上肢是放松的,为柔;两臂伸至顶端,外撑有重如排山之感时,肌肉张力再次增大为刚,是实。这些动作均要求习练者在用力之后适当放松,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。这样,动作才不会出现机械、僵硬或疲软无力的松弛状况。

因此,在习练本功法进行调身时,应力求虚实适宜,刚柔相济。要有刚和柔、虚与实之分,但习练动作不能绝对地刚或柔,应做到刚与柔、虚与实的协调配合,即刚中含柔、柔中寓刚。否则,用力过“刚”,则会出现拙力、僵力,以致影响呼吸,破坏宁静的心境;动作过“柔”,则会出现疲软、松懈,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。这是调身时要特别注意的。

易筋(易筋经修炼的八大要旨 )


四、注重调心是练好易筋经的基本环节

练习易筋经要高度注重调心。

其一,调心即意念,是大脑的一种机能,是建立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之上,通过语言、形象、动作等形式的反馈,构建、重组、优化,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工具。意念作为一种心理过程,它本身的产生、运作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。意念发挥作用,是信息传递的过程,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,信息就等于能量。

《易筋经》云:“将欲行持,先须闭目冥心,握固神思,屏去纷扰,澄心调息,至神气凝定,然后依次如势行之。”“必以神贯意注,毋得徒具其行,若心君妄动,神散意弛,便为徒劳其形,而弗获实效。初练动势,必心力兼到。”“人身之中,精神气血不能自主,悉听于意,意行则行,意止则止。守中之时,意随掌下,是为合势。若或弛意于各肢,其所凝积精气与神,随即走散于各肢,即成外壮,而非内壮矣。揉而不积,又虚其揉矣,有何益哉。”

这里说的就是调心。比如韦驮献杵第三势在双手上托时,要求用意念观注两掌;摘星换斗势要求目视上掌,意存腰间命门处;青龙探爪势要求意存掌心。而另一些动作虽然不要求配合意存,但却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识思维活动。如三盘落地势在下按、上托时,两掌有如拿重物;出爪亮翅势在伸肩、撑掌时,两掌有排山之感;倒拽九牛尾势在拽拉时,两膀如拽牛尾;打躬势在脊椎屈伸时,应体会上体如“勾”一样做卷曲伸展运动。这些都要求意随形走,用意要轻,似有似无,切忌刻意、执着于意识。

其二,在练习易筋经时,有人的手指、手掌或身体其他部位会出现大、小、轻、重、热、凉、麻、痒等“八触”;有些人会出现肠鸣、放屁、打嗝或身体某部位产生跳动,或在体表产生丝线样走动,或病灶处有隐痛,或某部分有触电感觉;有些人却产生头发竖起,脚趾、头顶突然针刺样疼痛,或在眼前出现各种颜色与光环;等等。这些都是在练习易筋经中意念产生作用的结果。

其三,在练习易筋经过程中意念不能过于执着,要纯任自然,做到适中放松,松而不懈,这样才能“运气如九曲珠,无往不利”。正如古人所云:“勿助勿忘真火候,有候无意莫留停。”“太松精神散,太紧闭气窍。必须不松不紧,不迟不早,不住为住,不好为好,不凝之凝,不照自照,此点火候甚微妙,众生须当仔细料。不识此字不算修,修炼二字须忘了,多以练字太著迹,一著迹便病根找。”《黄庭经》也指出:“唯守而无守,不取不离,斯无弊身。”“用意之妙在于微,似有似无,绵绵若存;不绵绵而绵绵,似绵绵而非绵绵。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;不是死守,不是不守;若即若离,似守非守。”

一般而言,若在练习易筋经中意念过弱,其意念对象黯淡模糊,就会造成“火冷”之状,达不到练功的目的和效果,甚至会导致气往下沉或气散。若在练习易筋经中意念过强,凝神过度,偏于执着,则练功时会出现神倦乏力、头痛头涨、口干舌燥之弊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 分享
返回首页  留言反馈

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本站不存储、不制作任何视频,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。

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附说明联系底部邮箱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。

v.hahacn.com 联系邮箱:beadszhou@qq.com

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本站不存储、不制作任何视频

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

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说明具体情况。

联系邮箱:beadszhou@qq.com 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