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奠是什么意思(清明节说祭祀)

祭奠是什么意思(清明节说祭祀)祭奠是什么意思(清明节说祭祀)


清明节,是踏青郊游的日子,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。今天我不说前者,只说后者。

《论语·为政》最后一则,孔子谈到了关于祭祀的问题。

子曰:“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。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”

先要弄清楚该句中的若干关键词。

鬼:“人神曰鬼。”人神指死去的祖先,与天神、地祇并称。“非其鬼”即指“不是自己的祖先”。

祭:现在常常“祭奠”连用。但两个词有区别,“祭”是“吉祭”,奠是“凶奠”。也就是祭鬼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祈福,而“奠”则是人刚刚死去,陈设饮食以安其灵魂。所以,灵堂上都要有一个大大的“奠”字,而不是“祭”字。

谄:献媚巴结,阿谀奉承。谄是一个会意字,从言字旁,意思是用言语讨好人。而“臽”就是“陷阱”的“陷”字最早期的写法。由此,“谄”的意思就很明确了,就是巴结说好话,目的是让人掉到坑里,进到圈套里。

义:古人有所谓“义者,宜也”的说法,所以“义”就是一个人去干应该干的事。

勇:勇气。形声。从力,甬( yǒng)声。从力,与力气有关。《左传》中有“知死不辟,勇也”。也就是明明知道要牺牲,但是仍然不躲避,这就是勇。

理清楚了这些关键字,这句话的意思也就非常清楚了。

孔老师说:“如果不是你的祖先,你却去祭祀,那就是巴结奉承。遇到你该干的事,你却不去干,那就是没有勇气。”

那“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”和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”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?前者说的是不当祭而祭,也就是不当为而为,后者说的是当为而不为,都和“义”有关。

“做一件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。”模仿一下这个名句,可以说做一件合于“义”的事情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合于“义”的事情。

一件事情合于义,还是不合于义,除了有社会的公共的判断标准之外,也有个体的内心的判断标准,按说绝大多数情况分辨起来并不难,但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不合于“义”的事情发生呢?究其根源在于一个“利”字。

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

见利而忘义的事情可谓多矣。

某些人清明节期间,祭祀的既不是中华民族的祖先,也不是革命先烈,还不是自己的先祖,那祭祀的是谁呢?原来是他要巴结的那些达官显贵的先祖的坟墓。

《左传》中有言:“神不歆非类,民不祀非族”。神不享受不是应分的祭品,百姓不祭祀非本宗族的祖先。当然,不要指望着这些人有这样的文化,他们只是知道巴结只是知道谄媚,哪里会知道什么“神不歆非类,民不祀非族”呢?只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就好了。可是他们哪里想得到,眼见他起高楼,眼见他宴宾客,眼见他楼塌了。

前几天读《袁崇焕评传》,看到在大奸臣太监魏忠贤的治下,全国各地为魏忠贤建立生祠,本来死人才建祠堂呢,为活人建祠堂不多见。为什么,因为要巴结奉承而已。各处建成一祠,都要上表,厚颜无耻地称颂魏忠贤的功德,不但比之为尧舜,甚至还要赞美他是“至圣至神”。

然而结果如何呢?造神运动热得快,凉得也快。新帝登基,魏忠贤被赐死,各地所谓生祠也成了“逆祠”,很快就被拆得一干二净。

当然,有忘义的,也有不忘义的。

上世纪30年代,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时,有一年清明节曾去岳麓山扫墓。当时据官方要求,各报必须及时配发新闻,指令标题为《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》。不料,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《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》。

这是有意为之呢?还是无意为之呢?不知道。但是“已有的事,后必再有。已行的事,后必再行。日光之下,并无新事。

清明祭祀是应该的,所谓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”,但如果那不是你的鬼,还是不要去祭了,否则早晚要闹出大笑话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 分享
返回首页  留言反馈

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本站不存储、不制作任何视频,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。

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附说明联系底部邮箱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。

v.hahacn.com 联系邮箱:beadszhou@qq.com

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本站不存储、不制作任何视频

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

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说明具体情况。

联系邮箱:beadszhou@qq.com 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。